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在这关键这一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房地产是否会迎来全面回暖?资本市场走势如何演绎?陷入低迷的东北经济又该如何破局?
春回大地之际,凤凰网财经与东北证券联合发起的“2023(首届)长白山高峰论坛”将于2月4日举办。本次峰会主题为“展望2023-后疫情时代春暖花开 ”,重点从政策、投资、房地产、能源、旅游等领域展望未来投资机会,把握时代脉络。
在论坛开幕前夕,凤凰网财经《封面直播》特邀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就房地产、股市以及东北经济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2022年,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邓海清认为,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年轻人愿意生娃了,那么中国的经济就开始得救了,中国的问题就开始解决了”,这样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方法其实是非常有害的。
对于房地产市场,邓海清认为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也会成为中国的经济稳增长的“男主角”。在某些城市,由于居民的收入恢复的比较快,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也比较大,甚至可能会出现局部地区房源短缺的现象。
对于股市的走向,邓海清指出,2023年A股将出现“涅槃牛”。而且中国的这次牛市,比任以往何时候的牛市,都拥有更夯实的基础,也都走得更加行稳致远。
而对于之前一些人提出的通过发钱刺激消费的建议,邓海清认为,这个方法是“饮鸩止渴”的毒药,是靠财政赤字货币化来实现。其实是拯救不了中国的经济的,也拯救不了中国的消费。只能起到一时短时之快,长期来看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的影响。
改善经济不能只靠催年轻人生娃
凤凰网财经: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这是我国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该如何扭转生育意愿低迷的现状?“生育补贴”能否真正起到作用?
邓海清:人口问题是非常的复杂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数量红利确实已经结束了。其实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红利就渐行渐远了。但是从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间,中国的GDP规模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反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人口数量决定论”,即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或者前途,其实是比较的狭隘的,也不太符合我们所观察到的客观的事实。
另一方面的话,我们要思考,人口是否是决定中国GDP潜在增速的最重要原因?中国的人口问题,真的不是一句话,或者说一个政策就能够简单的去解释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进入到富裕或者小康水平之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教育养老等成本也在大幅的增加。而年轻人的收入增长其实是放缓的,成本的上升和收入增长的放缓,也导致年轻人生小孩的动力不太足,因为养孩的成本是在大幅的上升的。
所以人口的问题,真的是需要用一个非常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办法去解决。同时也要看到,解决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以及人口问题,绝对不是靠数量,而是要看质量。现在中国经济的人口数量红利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的人口质量的提升,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的人口数量有所放缓,甚至是负增长,但是中国的人口素质,在过去十年间,其实是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工程师红利”。“工程师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的问题。所以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还是保持全球一枝独秀的这么一个状态。
当然,不是说不需要去解决人口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用非常单向的、线性思维的方式去认为,“只要年轻人愿意生娃了,那么中国的经济就开始得救了,中国的问题就开始解决了”。这样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的方法,其实是非常有害的。
今年部分城市可能出现“缺房”现象
凤凰网财经:人口负增长会对楼市有哪些影响?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重新获得政策支持。除了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您认为是否还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兔年楼市回暖是否是肯定的?
邓海清:之前房地产市场里面,大家觉得涨得最快的,收益最好的是刚需房、学区房。这两个板块可以说是跟人口问题,就是生多少孩子,以及有多少人结婚,是高度相关的。所以过去大家会觉得结婚买房、学区房是楼市的一个大红利。
但现在这种吃年轻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已经结束了。那是不是人口老龄化了,房价就一定会不行了?或者说房价就一定就会下降呢?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全球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日本之外,全球其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阶段,房价都经历了一个快速上涨的过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决定房价论,也是一个认知的误区,是跟事实非常不相符的。房价的决定因素里面,我觉得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的影响,其实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影响因素其实是两个部分。
一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长期,固定资产收益的资产来讲,央行的货币利率,其实对房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二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当居民收入大幅的上升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改善型住房的需求替代了刚需房,成为房地产主力,这也是当下中国房地产的一个典型的特点。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很多结构性的变化,一线城市的回暖速度非常快,改善型的住房消费需求可以说已经替代以前的刚需,学区房就是这样这样一种改善型需求。从改善型住房的购房群体来看,也不再是过去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群作为购房的主力,35岁到45岁甚至50岁之间的这样一个人群,反而成了购房的主力。
现在政策方面也在支持老年人购买改善型住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的改善型住房需求以及收入稳定型的中年群体对高质量生活的住房改善的需求,也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助力,也是房地产市场复苏的,最重要的来源。
所以房地产的市场回暖问题,本质上来讲是居民收入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利率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哪个区域居民的收入增长的快,那么这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肯定就会复苏的快。央行提供的住房优惠利率越低,房地产的回暖也就会越快。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政策展望来看,其实重点也是支持和扶持改善型住房的购房需求。
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也会成为中国的经济稳增长的“男主角”。我们甚至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某些城市,由于居民的收入恢复的比较快,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也比较大,可能会出现局部城市,或者局部地区房源短缺的现象,甚至价格报复性上涨的可能性。
预计将有更多城市降低房贷利率
凤凰网财经:春节后,郑州首先打响了第一枪,将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8%。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城市下调居民房贷利率?甚至逐步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
邓海清: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几次价格快速上涨,一方面透支了居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决策层对于房地产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资产价格泡沫化的担忧。所以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限购限贷的各种措施。
所以郑州的这个事情,在全国来看具有很强的一个代表性。河南是人口大省,过去它的城镇化压力非常的大,所以一度出现房地产市场的报复性上涨。之后的一些限购限贷的措施,还是非常严厉的。那么现在对这些限制措施进行解禁,一定程度上来讲的话,也是还原房地产市场的本来面貌,就是让它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
现在整个房地产市场看上去的这么一种低迷,恰恰为还原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属性,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在供给侧领域,针对房地产开发商,我们要改变过去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库存的模式。在需求侧领域,过去很多地方的限购限贷政策,是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的上涨,那么既然现在房价已经不过快上涨了,其实很多城市已经具备了在需求端进行一次深水区改革的重要条件。
可能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像郑州的看齐。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化的现象,并不代表未来房地产市场不好了,反而恰恰是还原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市场化基本属性。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反而由此可能会走向一个相对比较健康化的发展道路。
大疫之后必有大兴,2023年A股将迎来“涅槃牛”
凤凰网财经:您在前不久曾提出,兔年A股将迎来“涅槃牛”,该怎么理解这个词?和投资者们普遍盼望的大牛市相比,区别在哪?
邓海清:之所以称A股将出现“涅槃牛”,是因为“凤凰涅槃”的这个故事,肯定是遭受了苦难的经历,然后又焕发青春。中国的股市,其实是经过了两大洗礼。
一是疫情的洗礼。在经历了将近三年的疫情后,中国的防疫政策迎来了大调整,经济活动也开始恢复到一个自由的,正常的状态。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大疫之后必有大兴,大复兴。在2019年疫情前,中国的GDP增速可能还是在6.5左右,2022年GDP增速只有3%,可以说疫情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大疫之后必有大兴。
二是中美大国博弈的洗礼。无论是在芯片领域,、大飞机领域,还是光伏,新能源等这些领域,中国的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包括像华为、比亚迪等,其实可以说都实现了突围。这也意味着,中国从过去的向人口红利要发展,变成了向科技红利要发展的这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所以经历了两大洗礼之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可以说它的基础比过去更加的夯实,也更加具有前景。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次的涅槃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风险比过去要小。小在哪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开始供给侧改革以来,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全球的横向比较以及中国的纵向比较来看,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说是处在了一个历史低位。
这一次中国股票市场的牛市,确实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宏观背景条件。过去中国的牛市都是比较短暂的,原因在哪呢?就是因为过去中国的牛市,都是周期牛市,是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种牛市。所以过去的中国股票市场,有牛短熊长的一个特点。
中国的这一次涅槃牛,它具有量的因素,周期的上行因素,更重要的是还有科技高质量的因素。在这么一个双向驱动的因素之下,可以说中国的这次牛市,比任以往何时候的牛市,都拥有更夯实的基础,也都走得更加行稳致远。
凤凰网财经:在这种背景下,哪些赛道会将是2023年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的赛道?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中有哪些需要规避的地方?“涅槃牛”下投资思路是否需要转变?
邓海清:建议投资者一定要忌讳两点。第一,在长期牛市的背景下,一定不要有像过去一样认为谁跑得快谁就能赢的投资思维。第二,建议大家不要再相信“吃药喝酒”那一套。现在我们其实进入了一个叫做科技红利的时代。所以未来中国的股民要想能赚到超额收益,那么一定是要赚科技的红利。
我推荐的赛道,在中国的万亿级赛道里面,下一个黄金赛道,其实就是中国的大飞机。我们是非常关注未来三年到五年,中国的大飞机赛道,在这些领域,要进行一些前瞻性的布局。另外我非常推荐的其实是生物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生物科技,生物医药学里面,像这个基因编辑技术,包括说最新的一些生物学的革命都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给老百姓发钱来刺激消费无异于饮鸩止渴
凤凰网财经: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要“扩大消费”,您觉得该如何有效提振消费复苏?直接给老百姓发钱能刺激消费吗?
邓海清:其实关于如何去促进消费的问题,从去年以来到现在,各种专家有各种建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建议,就是说国家给每个老百姓发钱,学美国搞财政赤字货币化,直接发钞、发钱让老百姓进行消费。
很多人对这个建议举双手赞成,我们的态度是,这个方法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毒药,是靠财政赤字货币化。其实是拯救不了中国的经济的,也拯救不了中国的消费。只能起到一时短时之快,长期的话,其实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的影响。
中国的消费问题要真正的解决,主要还是靠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度。现在老百姓为什么不花钱?首先是因为钱少,工资增长很慢。其次大家为什么要储蓄?其实是因为养老、医疗、就学等压力山大,相关保障还是非常不完善的,所以大家不敢花钱。这两个问题,才是中国的消费真正不行的原因。
“50万以上存款征税”是在拿弱势老年群体开刀
凤凰网财经:前几天有一个热搜,说某所大学的教授建议对存款在50万以上的人群征收一个税,这个税叫高额利息税。通过这个方式来促进消费,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建议的?
邓海清:征收所谓的资本利息所得税,我觉得从道义上来讲,不太合法,也不太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其实在银行里存款的利息是很少的,这么点利息,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年人在投资,老年人因为缺乏投资能力,也缺乏对新鲜事物的一些理解,所以只能采取了这么一种非常极端的保守的理财方式。
真正的有钱人、富人,有谁会去存银行的定期存款?基本上极少极少,有钱人玩的都是PE、信托产品等高额收益的一些理财,包括很多的投资,这才是真正的富人阶层的投资手段。我们不能把这个政策变成向老年人要钱,来给年轻人来促消费。我觉得这个政策其实是不可取的。
在目前对于房地产的遗产税都不征收的情况之下,以及二套房或者三套房以上的这种房产税都没有征收,在二级市场做PE、做投资的资本利得税都还没有开征的情况之下,首先就拿老年人的定期存款利息去征税,我觉得这种做法其实反而是拿弱势群体开刀,谁弱势我就拿谁去开刀,问谁要钱,这种做法我觉得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这个政策,对于中国长期的消费来讲,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有更大的坏处。未来消费要起来,关键还是看两个因素,第一就是要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经济好了,就业的机会来了,工资自然会上涨,那么消费也自然就会起来。
第二是靠劳动者自己本人。现在很多年轻人真的很不像话,没有钱花了就觉得是父母给的太少,或者觉得企业、老板给的工资太低。其实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那么所以才有那么低的工资。对国内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讲,其实你干的这点活,可能在泰国或者在越南,人家只要你的一半的工资就能干和你一样的活。
建议将哈尔滨设为直辖市 重整东北行政架构
凤凰网财经:在您看来,为什么东北振兴多年,但外界普遍认为收效甚微?东北振兴的关键在哪里?您认为东北的巨大独有优势究竟该如何转化成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投资的角度看,东北有哪些值得布局的“钱景”?
邓海清:东北目前的这种困局,是一些特殊的原因所造成的。其实几乎在东北振兴计划提出来的同时,中国有一个叫做“西部大开发”的计划,后来又有一个“中部振兴”的计划。“西部大开发”和“中部振兴”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一些成果,但是东北振兴计划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这里面一方面既有大的这个历史背景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它的过去的长板,变成了新时代的短板。过去东北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多强,那么在市场化经济时代就会有多弱。东北很多国有企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的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确实没有诞生有影响力的企业。
市场经济的本质其实是信用经济,所以过去为什么说“投资不过山海关”,那其实就是因为东北的市场信用实在是太差了,钱不过去,生意不敢去做,那么这个地方就会慢慢的越来越差,导致人口外流。整个东北,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如果说要真正的去全方位振兴东北,很重要的就是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东北可能比任何区域,都更需要一次市场化革,国家拿出一个超常规的政策出来。我是非常建议,东北如果真正的改革,要成为一个改革的高地,其实可以借鉴一下当年的重庆在引领西部地区大开发中的作用,可以在东北设立一个直辖市。
我觉得在东北设立一个直辖市,其实可以成为中国和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开放贸易布局里,会更好的起到一个战略性的布局的效果。
我建议的话,哈尔滨其实是可以升格为一个直辖市,采取“重庆模式”。如果要很好的解决东北的问题,我觉得设立一个直辖市,重整东北的行政架构,对东北的行政官僚机构,进行一个重构,我觉得这个也许是再造东北经济,让东北经济呈现生机的最好一剂处方。